Menu
Menu
首頁
興櫃上市櫃進度表
EPS 排行榜
新聞與公告
除權息一覽表
我的投資組合
未上市產業一欄表
熱門股話題
其他連結
電腦版瀏覽
滙豐(台灣)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-個股新聞
李禧宜 建構全球在地化策略...
美國新總統2025年元月上任,迎來川普2.0的時代,邁向供應鏈多元化的企業也開啟全新的財務與營運挑戰。滙豐(台灣)商業銀行工商金融業務處負責人、副總經理李禧宜認為,截然不同的跨境業務模式正在興起,在地語言化並能兼顧與國際接軌的方式,成為某些企業替代傳統全球化的新方案,台灣企業可以著手執行「全球在地化」轉型策略。
跨境業務模式 正在興起
根據滙豐集團在2022年全球供應鏈研究發現,67%的亞太地區受訪企業,計畫減少供應鏈合作夥伴的數量。同時,滙豐發現,企業拓展新市場同時,也必須合理調整供應鏈更接近總部。
她解釋,新冠肺炎暴露長線供應鏈脆弱,目前高比例海上貿易活動正在採取較短的區域間航線,今年先前發生的紅海危機等等,也讓企業關注長距離全球供應鏈潛藏的風險,包括運輸成本進一步增加。
李禧宜指出,供應鏈本土化提供許多潛在的好處,包括降低運輸成本和減少碳排放、縮短交貨時間、改善品質控制,以及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和法規。
這些因素都有助於在當地提升客戶參與度和市場競爭力。
其次,數位化與自動化程度提升,促使企業供應鏈更本土化,促使企業出現再工業化以及近岸化。她指出,這個趨勢伴隨新冠肺炎爆發,以及中國大陸勞動力成本上升,更加速發展。
中國+1策略 實現多元化
她指出,部分從中國大陸採購商品的跨國企業,已經採取中國+1策略,實現供應鏈多元化,為南亞以及東南亞帶來經濟利益,觀察越南在美國貨櫃進口的份額從2017年的4%增加至2022年的8%,足足成長了一倍;而來自印度的比率則從3%增加到5%,跨國企業也選擇「回流」或「近岸」策略,將生產線帶回至本地或至少更接近總部。
也因此,目前企業在持續重組供應鏈過程中,更重視如何讓自身營運更加本土化、永續性與靈活性,以抵禦極端氣候甚至全球流行性疾病。亞洲作為世界最大製造中心、全球最大與財富成長最快的地區,顯而易見是帶動上述轉變的核心,李禧宜認為,亞洲企業必須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取得平衡。
李禧宜認為,未來企業仍將雄心勃勃地持續實現業務的國際性成長,並提高跨國經營的效率,企業為了在許多地方開展在地化業務,需要全球性銀行支持國際貿易以及企業本地業務的跨境融資。
根據滙豐集團的全球供應鏈調查顯示,近一半的企業(46%)正在尋求國際性銀行的支持,以更清晰地拼湊出整個供應鏈的交易狀況,這能夠讓企業更及時、更全面地了解營運資金和投資狀況。
2024-12-09
By: 摘錄經濟B3版